登录
注册
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
首页 > 随手写 > 记事 >

那些年烧蓬灰的苦与乐

媒体:民勤在线王  作者:王永和
专业号:捍卫荒漠绿洲 2020/8/15 23:33:49

说起“烧蓬灰”这个词儿,好多人都有些生疏甚至感到遥远,蓬灰是个啥东西?现在的年青人见过的还真少,大概也就是听说过,连我们这些当年烧过蓬灰的亲历者都觉得有点遥远了,因为多少年了都没人再烧过这个东西了!

其实现在不管大人娃娃,虽然很多人没见过这玩意儿,但你每年一定吃过好多回,城里的牛肉面馆里,你总进去吃过几顿牛肉面吧?那面里就有蓬灰的成份。可以这么说,没有蓬灰就没有今天细滑如丝的牛肉面。农村里很多人吃的碱面,好多人家还是做的蓬灰面,因为它不但吃着香而且吃起来爽滑筋道,有一种别样的风味。

记得还是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,那些年雨水很多,沙漠里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“酸胖”熟了,我们一帮孩子每天放学后结伴到沙窝里捋“酸胖”。到了沙窝里后先找些香甜的“酸胖”吃饱肚子,然后脱光衣服跳入雨水坑中嬉戏游玩。

当年沙窝里遍地是雨水坑,有些水坑一两米深,犹如一个个天然的大水池,我们每天如泥鳅和青娃一样,从这个坑中蹦蹦跳跳跃入那坑中,尽情地玩耍,徜徉在那少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之中!

那是自己美丽的家乡,那是我们的欢乐的海洋!站在高高的沙窝上举目四望,一个个水池好似晶茵的宝珠镶嵌在沙漠之中,汇映着红彤彤的“酸胖”,煞是好看,令人如痴如醉,好一派壮丽的沙海风光!小时候沙漠中那种如诗如画、生机勃勃的景像和那种无忧无虑、尽情游玩的酣畅现在再也没有了,已经成为了我今生永久的记忆了!

那几年因为雨水丰沛,沙滩里、坡道上遍地长满了绿油油的、巨大的蓬科草,一棵紧按一棵,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。蓬科草密集的地方连骆驼都走不过去。很多的时候,我们趴在里面玩游戏、捉迷藏,从外面就根本找不见人在哪儿。

正是有了这些蓬科草,才有了那些年我们在沙窝里烧蓬灰的辛苦回忆。记得到了秋天白露时节,我们跟着爷爷和叔父们先用铁锹把大棵的蓬科草铲下来,原地放着先让它晾晒。那些大棵的蓬科草个个长的都是直径一米以上,必须要一个人用棍棒撑起来,一个人伸进底部去用铁锹才能铲下来,想想那时的蓬科长的是何等的旺盛!现在因为多年干旱少雨,连脸盆大的蓬科都不多见了!

我那时虽然只有十多岁,但帮大人干活已是一把好手了。每天早上带上些馍馍茶水,跟上大人们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回家。记得爷爷每天拿着一些煮好的豌豆角,吃起来的那个诱人的香味,至今想起来还让人回味悠长!说起吃豆角我还想起爷爷过去的一点趣事,那时爷爷在生产队上看管豆子地,我大伯在玉门油田当过工人,后来回到老家当上了生产队队长,刚开始说话还带点外地口音,老家人的土话就是声音像“旁处人”。一天碰到爷爷摘了些豆角带回了家,大伯以生产队长大公无私的精神批评爷爷说:“你自己吃了些还不行,你还又装了些来了”!这个事情过去多少年后,大家说起来还忍不住发笑!可敬的爷爷离开我们都三十多年了,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想起来时常让人泪眼朦胧。

“烧蓬灰”是门又苦又累的技术活,而掏窑又是烧蓬灰的关健。过些日子蓬科草干了的时侯,爷爷领着我们就开始去烧蓬灰了。从家里走的时候,筐子里装上些破碗烂瓦片,这是烧窑必须要用的东西,到地方后,爷爷领着我开始挖窑,其它人开始把远处的蓬科往窑前集中。挖窑必须要会看风向,上风处挖个风道,再挖开一个四方形的窑坑,坑底里掏开一道道的风槽,再间隔放上瓦片碗片,风槽再一个个连上风道,烧蓬灰的设施就算搞好了!

等夜幕降临天气凉快了,爷爷念叨几句就算点火仪式开始了。点火后一棵棵巨大的、犹如车轮一般的蓬科不间断地投向窑里,火光映红了半边天,彩色的火焰在夜色中分外耀眼,一股股绿火不断地窜出窑坑,从窑炕这头看对面的人,脸上都映着绿光,好似影视中的鬼怪一般,加之窑内噼噼啪啪的声音,使人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。

待烧到半夜以后,周围的蓬科也烧的差不多了,离窑远一些的蓬科只有下一窑再烧了。火熄后上面踏一层蓬科,再埋上一层土封窑,继续转移进军下一窑。天亮了,两窑蓬灰也烧成了,人也累了,就该回家了,窑里的蓬灰必须要等冷却了才能挖。

等到第二天下午,吃喝休息完后开始进沙窝挖蓬灰。先是扒开风洞隔墙,清除掉上面的土和草后,一块巨大的四方形蓬灰就展现在了眼前,厚厚的蓬灰犹如石头一般坚硬,下面的一层碧绿如玉,非常好看。望着几块重达几百公斤的石块样的蓬灰,我都暗自发愁,那年代没有车也没有别的运输工具,蓬灰破碎分成小块后要跋涉一个又一个沙丘,全凭人力一趟一趟背出沙窝!

来回一趟趟进出沙漠,再一块块背进家门,虽然常常汗流浃背,累得精疲力竭,但这是勤劳的成果、这是幸福的希望!当年虽然说一斤蓬灰才卖个三四毛钱,但想想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补贴!再想想我能为爷爷和父母艰难的生活尽一些力量,分担些忧愁,心里还是觉得很甜,心中还有一点成就感和一丝的自豪和高兴!

随着岁月的变迁,大自然也变化得很快,后来沙漠逐渐变得干枯不堪了,再也不现当年那使人流连、使人怀念的生机了,满目的黄沙再也唤不回当年那如诗如画般的梦境了,当年烧制蓬灰的传统工艺也逐渐在年轻一代失传了!回想起过去的苦难年代,让人觉得苦有苦的情趣、乐有乐的欢快!岁月的流逝纵使再怎么无情,还是挡不住我对儿时那段往事的深深回忆和怀念,少年时代的苦和乐常常使人觉得是那么地清晰、那么地忘情又那么地渐行渐远了!

阅读 8198
我也说两句
E-File帐号:用户名: 密码: [注册]
评论:(内容不能超过500字。)

*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!
版权声明:
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
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
  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  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
  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
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

 

 

王和平

现居新疆石河子市,“湿地保护”志愿者。

史殿才

我是一名“湿地保护网”的志愿者,喜欢摄影,愿把大自然的美景分享给大家!

张海波

贵州贵阳人,工程师,硕士,生态学在读博士,现就职于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。

运营:生态图像网   支持:关注森林网
京ICP备05067984号-28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